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登成
每天清晨7点,黔东南州剑河县第二中学的校园里,总能看到刘菲菲的身影。她准时到校辅导学生早读;8点开始授课,无课时则备课或修改教案;午休与傍晚间隙,她又忙着准备晚自习讲解内容;21点20分晚自习结束,巡查教室断电情况,再到宿舍查寝,常常忙至近22点才回家。
这是刘菲菲的工作日常。作为贵州师范学院首届“优师计划”毕业生,今年7月毕业后,她选择回到家乡履约任教,目前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和一个班的班主任。作为一名新教师,她坚信:“教育就是时间的投资,你投入多少,学生就能收获多少。”
“优师计划”旨在培养优秀教师。作为首届“优师生”,刘菲菲深感使命光荣、责任重大。从报考起,她就立志将所学转化为教学实践。大学期间,她刻苦钻研专业课程,在实践实训中不断完善教学技能——通过“学生上台讲、老师台下听”的教学模式积累讲课经验;自主设计教案,在微格教室录课,逐帧分析教姿教态,梳理教学逻辑;紧跟新课标学习内容,使大学作业可直接应用于实际教学……
大三时,她赴青岛大学交换学习,深入研习前沿教育理论,积极参与教学实习,并与导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,探索更高效的教学方法。大学4年,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,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、贵州省“三好学生”、校级学习先进分子及第九届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金奖,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《贵州剑河“水鼓舞”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路径探析》。
“教师必须持续学习,只有不断提升自己,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输送知识。”刘菲菲说。
任教后,她与资深教师杨思福结成师徒。起初,尽管教案设计充分,学生反馈却差强人意。杨思福指出问题所在:缺乏学生参与。在杨老师建议下,她调整策略,增加互动环节,推行“讲练结合”,引导学生主动思考。如今,她的课堂生动活泼,学生踊跃发言。她注重“动笔动脑”,引导学生快速消化知识点,用生活案例和网络热点激发兴趣,让知识活起来。
作为新手班主任,刘菲菲管理班级有独特方式:课上是严师,以纪律保障学习环境;课下是“菲菲公主”,成为学生倾诉心事的“树洞”和知心朋友。她认为,青年教师的优势在于与学生年龄相近、有更多的共同语言。“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内心,指导才不会变成单一说教,而是朋辈建议。”她说,“成绩是结果而非唯一目标,更应关注心理健康与兴趣发展,助力学生全面成长。”
政策链接:
《贵州省教育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提出,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。通过实施优秀教师培育计划,落实省委人才创新发展及进一步激活事业单位人才交流有关政策,鼓励和支持各地各校自主研制政策,加大省外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和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学术团队引进。引导高校和政府、学生三方达成一致,采取定向招生、定向培养、定向就业等方式,精准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。坚持以乡村教育需求为导向,强化教育实践和乡土文化熏陶,促进师范生职业素养提升和乡村教育情怀养成。稳步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提高教师学历培养层次。到2025年,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超过70%,职业教育“双师型”教师比例超过50%。
趣策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